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九游游戏中心官网网页 > 新闻动态 > 别太相信反舰弹道导弹,若开战,美国或能拦截多数东风-26?

别太相信反舰弹道导弹,若开战,美国或能拦截多数东风-26?


发布日期:2025-05-22 14:39    点击次数:71


中国东风-26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以其近20马赫的末端速度横空出世,如同投向太平洋的巨大石子,搅动了现代海战的深邃棋局。这枚被冠以“航母杀手”之名的导弹,对依赖舰载防空体系的美国海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黑障迷雾”后的精准打击,以及难以预测的拦截窗口,宙斯盾系统究竟是坚不可摧的盾牌,还是面临被击穿的严峻考验?围绕其真实效能的争论,正是未来海上冲突走向的不确定缩影。

美国海军的防空噩梦?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即便是拦截速度远逊于此的飞毛腿导弹,当年号称先进的爱国者-2系统也曾上演过宣传与实战效果的“买家秀与卖家秀”——初期宣称90%以上的成功率,事后却被揭示不足10%。

传统观点中,弹道导弹反舰似乎是个伪命题。高速再入大气层时,弹头表面会产生等离子鞘套,形成所谓的“黑障”,严重干扰激光、红外等制导,导弹几乎变成“睁眼瞎”,只能依靠惯性制导飞向预定坐标。

面对大洋上灵活机动的航母编队,这不啻于缘木求鱼。加之末段燃料耗尽,机动能力受限,更让人生疑。

然而,中国方面却用行动给出了不同答案。2015年阅兵式的公开声明,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清晰可见的航母靶舰打击测试轮廓,都明确宣示并展示了东风-26具备对海上大中型舰船的精确打击能力。

就连美国军方,也间接承认了东风-21D与东风-26这类导弹的实际反舰效能。只是,中国究竟如何克服黑障下的制导难题,至今仍是讳莫如深的机密。

面对这种新型威胁,美国的防御策略自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理论上,拦截东风-26这类高速目标,需要专门的反导系统。

美国也确实手握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MD)以及海基的标准-3、标准-6等拦截弹。相关测试数据显示,GMD在实验条件下对弹道导弹的拦截成功率约为53%,而标准-3的拦截成功率据称达到66%,部分测试甚至使用了中程乃至洲际弹道导弹作为靶弹。

不过,实验室里的数据与复杂电磁干扰下的实战表现,往往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更何况,军舰搭载的反导系统因平台限制,其探测距离、火控雷达功率等,效能可能还要在陆基版本的基础上打个折扣。

因此,一种悲观的看法认为,即便美国海军动用全部反导家底,也难以拦截大部分东风-26,甚至一小部分都相当吃力,迫使其军舰更多依赖“蛇皮走位”式的规避,而非硬碰硬的拦截。

另一种声音则坚称,美国海军的反导能力不容小觑。标准-3与标准-6的组合,特别是后者“一坑多弹”,兼具防空与末段反导功能,意味着美国主力战舰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反导实力。

更有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STSS)等天基传感器的辅助,美舰甚至可能在不开启自身雷达、避免暴露的情况下捕捉来袭导弹轨迹,从而提升拦截窗口和效率。

一些评估甚至乐观地认为,数艘装备宙斯盾系统的伯克级驱逐舰协同作战,理论上能够应对一定规模的弹道导弹齐射。据此推断,那种几枚东风导弹就能轻易击沉航母的论调,或许过于一厢情愿了。反过来,大部分东风-26都可能被成功拦截的判断也开始浮现。

体系对抗:当弹道导弹并非孤军奋战

导弹与反导的较量,从来不是简单的“矛”与“盾”的单挑。即便反舰弹道导弹自身的突防能力在理论上无懈可击,其战略价值也体现在更广阔的战场层面。正因为反舰弹道导弹威胁巨大,美国海军的护航舰艇被迫在其有限的垂直发射单元中,塞入大量昂贵的标准-3拦截弹。

按照通常2枚标准-3拦截1枚来袭导弹的保守估算,为应对可能的多波次攻击,一艘拥有96个垂发单元的伯克级驱逐舰,其反导拦截弹将占据相当可观的比例。

这势必挤压标准-2、标准-6(用于区域防空和末段反导)以及“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的携带量。如此一来,便为多类型、多批次的饱和攻击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国的反舰武库中,远不止东风-26这一张王牌。轰-6平台挂载的鹰击-12空射超音速反舰导弹,作战半径远达3000公里以上。海军水面舰艇装备的鹰击-18重型亚超结合反舰导弹,射程亦达600公里,且具备潜射型号,赋予了攻击型核潜艇或先进常规潜艇在更隐蔽距离上发起致命一击的能力。

而射程超过1000公里、速度逾5马赫的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其打击范围甚至超过了美国F/A-18舰载机的常规作战半径。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可以在美航母舰载机够不着的地方,从容发起攻击。

这种远、中、近程,高、中、低空,亚音速、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导弹构成的立体化反舰体系,正是反舰弹道导弹价值的延伸和放大。

可以想见,一旦战事爆发,解放军极有可能同时动用反舰弹道导弹和各类巡航反舰导弹,进行高低搭配、真假虚实的协同打击。面对这种复杂局面,美国航母编队将陷入两难:是优先防御高空高速、威力巨大的弹道导弹,还是拦截数量众多、掠海飞行的巡航导弹?防御资源的分配一旦失衡,任何一个方向的疏漏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

同时,美军舰载机也将疲于奔命,消耗大量飞行小时和弹药用于拦截来袭的各型导弹,从而显著削弱其对陆攻击和制空作战的能力。

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还有一个深远影响,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战的攻防态势,剥夺了航空母舰过去赖以生存的打击距离优势。以往,航母可以凭借其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在敌方岸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从容组织攻击波次。

但射程动辄两三千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使得航母自身也成了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活靶子。这迫使航母不得不进一步远离潜在冲突区域的海岸线,活动范围大幅受限,其前沿威慑和介入能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不过,武器的发展总是在矛与盾的螺旋升级中不断前进。东风-26这类陆基弹道导弹,因其体积和重量巨大,目前尚无法装载于军舰之上。

其作战半径虽然惊人,但也受限于陆地发射阵地的位置,只能覆盖以中国本土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的海域。与之相对,海军作战平台则具有天然的机动性优势。

随着中国海军力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052D、055型这类先进驱逐舰的大批入列,它们所搭载的鹰击-18、鹰击-21等远程反舰导弹,将随着舰队的活动范围而不断延伸打击半径。

未来,若中国海军力量能够常态化部署至更远的海域,这些舰载反舰导弹的战略价值将更为凸显,其灵活的打击范围将远非固定部署的陆基导弹所能比拟。

可以预见,随着美国反导技术的持续升级和新型拦截手段的出现,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效率或许有朝一日会面临新的瓶颈。然而,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双向的,彼时也必然会有更先进的反制手段或更新一代的攻击性武器问世。

#图文打卡计划#因此,对任何单一武器系统抱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决胜兵器”迷信,都是不足取的。真正的战略优势,永远在于体系的健全、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战术思想的灵活运用。海上的博弈,注定还将在更高维度上继续演进下去。